第四百九十七章 迁都_509_大明杀神
水书小说网 > 大明杀神 > 第四百九十七章 迁都_509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九十七章 迁都_509

  随着接下来越来越多的了解,得,这个朱常武竟然还与自己有杀父之仇。

  得知天下兵马大元帅竟然是襄王的第七子的时候,张献忠无法再淡定下去,后脊梁也不由自主的开始发凉。

  看着面前摆放的一些调查资料,看到这一年多来,仅是死在朱常武手中的国戚、权贵、大臣就有那么长长的一串名字,宋献忠似乎看着看着就在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。

  敌人,当世之大敌!

  这就是张献忠对于朱常武的直接认识和判断。

  一想到有这么一个大敌在外,那真是让人茶不思来饭不想。这个人必须要死,自己要有所准备了。

  说来也巧,有了这个认识之后,大顺皇帝李自成就派人赶了过来,说的正是怎么联合对付朱常武的事情。

  现在的朱常武是去了北地,但以李自成的认识,他并不认为所谓的大清就能挡得住对方。也就是说,用不了多久,朱常武还是会回来的,那个时候,如果清国被灭了,在没有了掣肘之后,朱常武要对付他的时候,还能找谁来帮忙?

  倭人吗?

  还是算了吧。

  没有看到朱常武去了一趟嘉兴府,暗杀了牛金星,那些倭人就都夹起了尾巴?

  现在更是连嘉兴城都不敢出,指着他们,能对付朱常武才是怪事。

  指不上倭国人,难道要向崇祯投降吗?

  这个问题李自成不是没有想过,可是考虑到这些年来他给对方造成的那些伤害,伤了人家那么多人,这种仇恨是说忘记就可以忘记的?

  就算是崇祯宽宏大量,暂时接受了他的投诚,但谁又敢保证不会秋后算账?

  那个时候自己没有了兵权,岂不是要任人宰割?

  投降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,李自成与李岩商量了许久之后,就想到了找帮手一起对付朱常武的这个办法。张献忠就是他想到的最好的可以结盟对像。

  大家都是流匪出身,算是同一阶级,此为其一。

  陕西与四川相连,可以用唇亡齿寒来形容,此为其二。

  大家都是大明的敌人,也被朱常武视为敌人,此为三。

  有了这三点,李自成认为联盟的条件已经达成,这便派了他亲任的礼部尚书王福重(建议只有消灭农民,一个国家才能富强的那位砖甲)来到了成都协商联盟之事。

  巧合的是,安南的代表吴德也来到了成都,商量的两方如何共同进攻云南之事。这就三方坐了一起,谈起了眼前的局势,以及可能合作的事宜。

  吴德是安南王黎维祺派来的代表,刚入成都,张献忠就派人把有关朱常武的一些材料送了过去。他相信,这件事情一定会引起对方的重视,从而会加深双方合作的可能。

  再这一点上,张献忠还真是猜对了。

  原本对于是不是与大西国联盟,在安南内部还有不同的争议所在。怎么说他们也是大明的附属国之一,对宗主国出兵没有太大的好处有人不同意正常。

  虽说现在的大明因为内乱和外敌的原因,已经大不如前,但毕竟还存在。做为曾经附属国的安南就没有要落井下石的意思。

  这可不是说安南心好,而是在他们看来,此时进入大明未必就是什么明智之选。原因就是现在的大明太乱了,不仅有大顺、大西这样的地方政权,听说连那心眼极坏的倭国都参与进来了,所以有些人是不想淌这个浑水。

  吴德会来到成都,一是出于礼节,二来就是想看看真与张献忠合作的话,到底可以有多少的好处。倘若达不到他们预期,那还是算了吧。

  只是不等去谈事情呢,朱常武的资料就摆在了案头,等到吴德把里面的内容都看完之后,着实是吃惊不已,甚至还有了一些的害怕。

  这位大明皇帝亲封的兵马大元帅,即是能提出灭了大清这样的口号,那会不会有一天,强大起来之后会找他们安南的麻烦呢?

  话说这些年来,安南对于大明也只是名义上的称臣,事实上早就脱离了对方的管辖。凭着这一点,朱常武若是前来找麻烦并非是没有可能。

  朱常武的出现,让吴德感受到了危机,自然而然的对于接下来联盟的事情就更加的看重,也有了想要积极搓合的心思。

  三方都有意愿之下,接下来的商谈就顺利了许多。就在朱常武去往了北地,平定科尔沁蒙人和满清事情的时候,大顺、大西与安南三方达成了联盟。

  联盟中规定,如果朱常武率明军杀向任何一方,其它两国都有出兵配合的义务。

  其实这条规定主要得利的就是大顺,跟着就是大西,像是安南距离尚远,是没有什么利益的。

  如此就有了第二个规定,那就是由大西出兵,大顺出钱,安南同样出兵的原则,三方合力先把云南行省拿下再说。这就等于是打通了三方联合的通道。

  规定的最后还写着,如果任何一方不敌大明军队,便都有权放弃现在的地盘,前往盟军中任何一地进行避难。做为盟军的一员,其它人要无条件的接纳对方,提供对方可以生活之地。

  合约写完了,三方都算满意之下,便快速进行了敲定。跟着就是怎么进攻和拿下云南的事情。

  对此,大明并不知情,朱常武也并不知晓这件原本历史中根本就不曾发生过的事情。

  话在说回来,即便是他知道了,怕也一样不会放在心里去。因为这三方势力,不管是哪一方,都将是他以后带兵征伐的目标。先由得他们蹦跶两天就是,于大局无碍就行。

  盛京城。

  时间来到了与代善失联的第七天,依然没有任何的消息传来。

  所派出的斥候,依然还是有去无回,没有把外面的消息送回来哪怕是一点。

  这个时候了,如果说多尔衮与济尔哈朗此时还不知道有问题了,那他们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个位置。

  大清皇宫,睿亲王多尔衮、郑亲王济尔哈朗、豫亲王多铎以及汉臣洪承畴此时都在大殿上就座。

  金銮殿上,只有八岁的福临皇帝在母亲孝庄皇太后的陪伴下,两人一个龙椅之上,一个在一旁的椅子上高高而坐。

  往常大清议事的时候,虽然说孝庄皇太后也会在,可通常还是会放一个帘子以遮挡。可是现在,就这样暴露在四人的面前,足可以证明,事态已经到了一种非常紧急的状况。

  “已经七天了,还是没有联系上,众卿可有何应对之策吗?”最先开口的就是孝庄皇太后,还是那句话,这里并没有什么外人,她表明起态度来倒是不用去顾虑那许多。

  “回皇太后,事情的确十分的紧急,为了皇上的安全,臣建议现在就进行迁都,由盛京去往东面的抚顺,再不行去往北面的开原卫也可以。如今我们与沙俄的关系还算过得去,关键的时候可以申请去那里政治避难。”

  出言回答的正是济尔阿朗。在他的眼中,自己因为一些过往是当不了皇帝了,那想在大清立足,就需要紧紧抱住福临皇帝这棵大树。总之就是不能把权力都让给多尔衮,不然的话,他早晚都要倒霉。

  “迁都?事情真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吗?”孝庄皇太后听闻自然是被吓了一跳。

  她以为代善和阿济格就算是兵败了,最多就是大清的实力受到了创伤,也不至于这就要迁都吧。

  盛京这里一到冬天天气都很寒冷,在往北去,那只是会越发的寒冷,孝庄本人可是不喜欢这样的天气。

  “是的。怕是皇太后有所不知,明军手中有一种威力极大的火炮,如果用来强攻盛京的话,怕是以我们现有的城墙,根本就无法扛住?”济尔阿朗再次点头应着。

  “这不会吧,我们盛京的城墙可是不久前才加强过的,听人说比之大明的京师城墙也是不遑多让,天下间怎么会有如此的利炮?”孝庄皇太后听闻就更是有些不相信了。说着话,她还有意把目光看向到了那一直不曾说话的睿亲王多尔衮的身上。

  相比之下,孝庄皇太后更愿意相信多尔衮的话,毕竟两人之间存着那一丝不可描述的秘密,很多时候,她也更愿意相信枕边人之言。

  注意到孝庄皇太后的目光向自己的身上看来,不仅如此,济尔阿朗的目光同样向自己身上看来,多尔衮就知晓,自己要说些什么了。“咳,如郑亲王所说,明军手中的确有一种威力巨大的火炮,我们曾在宁远城中吃过亏。但这样的火炮还有多少,谁也不清楚。就算是明军来了,会不会带来这种火炮,我们还是不清楚。”

  多尔衮承认了,但又带着否认之意。

  原因十分的简单,他并不想失了盛京。因为一旦迁都的话,那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。不像是现在,皇帝年龄还小,人也就在盛京之中,可以说一直在他眼皮子底下生活,再加上他与孝庄皇太后之间的关系,他虽然不是皇帝,可在很多事情上,他的决定就可以代替皇帝的命令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huishu8.com。水书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shuish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